<tr id="1hqr7"></tr>
      <output id="1hqr7"></output>

        <ins id="1hqr7"></ins>
      1. 您現在的位置:刻瓷藝術網 > 天下刻瓷
        編輯

        國大師潛心創作傳承工匠精神

        發布時間:2016-07-26 15:04 來源: 南昌工學院博物館 作者: 南昌工學院博物館 編輯: 
        摘要 幸運的是,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為國大師陳展的作品和事跡中,我們感受到了堅守的力量。觀賞著他們的作品,體驗著藝術的生命力。443位大師,創作出的不僅僅是一件又一件的精品,更展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與創新,一年又一年的沉淀與堅持。信手拈來,便是一場心靈洗禮。

        用沉淀與堅守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曾幾何時,工匠是一個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的職業,木匠、鐵匠、石匠、篾匠等,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隨著農耕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后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作品的品質靈魂,時代需要工匠精神。

        幸運的是,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為國大師陳展的作品和事跡中,我們感受到了堅守的力量。觀賞著他們的作品,體驗著藝術的生命力。443位大師,創作出的不僅僅是一件又一件的精品,更展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與創新,一年又一年的沉淀與堅持。信手拈來,便是一場心靈洗禮。

        陶塑大師劉傳:
          “窺師”苦學陶藝創作  

        劉傳(第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17年1月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父親是石灣的陶瓷工人。12歲那年,父親患了病不能做工,家里經濟陷入極度困難之中。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劉傳開始給人做工。一天干16小時的活,打掃衛生、練泥印模、曬坯上釉、裝窯燒火,兩手不停,勞累不堪。即便是這樣,家里的困難還是難以解決。于是他開始考慮,自己必須學會點手藝,塑出“石灣公仔”,成為師傅,才能獨立干活。

        但當時以手藝謀生,能夠被稱為師傅的手藝人,都不會隨便收徒弟,手藝也不輕易外傳。劉傳只好選擇了“窺師”學藝。他的“窺師”技巧很高明,每逢師傅在搞創作的時候,他便經常利用拿東西,或者多次假裝去小便,或給師傅倒水的機會,溜到師傅的身旁。目光每掠過關鍵之處,便銘記在心。長此以往,他練就過目不忘的本領。

        有一次,老板發現了就罵他:“哼,你不要打死師傅下山啰!可是看你這四方木頭,能學出個屁來!”這話刺傷了他的心,卻催使他發憤圖強。深夜點起小油燈自己練習,有時還偷仿一些名師的人像泥坯。18歲時以處女作《張飛》嶄露鋒芒。

        劉傳一生創作了數以千計的優秀作品,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20世紀60年代劉傳歸納總結出富有創見的陶藝理論,提出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露”、“十濁一清,十清一濁”、“奇而不怪,丑而不陋”等美學原則。

        1.jpg

        陶瓷大師戴榮華:
          一筆一劃親筆畫成

        戴榮華(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陶瓷藝術創作五十余年,對古彩、粉彩裝飾頗有研究,擅長仕女、童趣,兼攻花鳥、山水。其藝術成就蜚聲中外,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敬仰。

        江山代有英雄出,戴榮華以他一生執著而卓有成效的奮斗書寫了一段陶瓷傳奇。他始終堅持自畫、自彩,自書、自(制)印、自燒。一氣呵成。正是這一個“自”,彰顯了戴榮華作品的品格、品位。

        戴榮華是景德鎮第一個自家制胎的當代陶瓷藝術家,傳奇首先從陶瓷藝術的載體——瓷胎開始。他親自設計瓷胎造型,由他的女婿——大學教授諸葛偉親手制胎,翁婿倆密切配合、精心拉胚、利胚,親自調釉、噴釉,親自滿窯、燒窯。

        戴榮華作瓷,作風嚴謹,哪怕是邊腳圖案,一筆一劃都由他親筆畫成。他的瓷繪,典雅、優美、端莊。布局簡約、清新、精湛。題字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

        為何要親力親為,他說:“填彩請專業人員做不犯規,原來大集體生產時有分工。不過我的作品一定是我自己填。填彩關健是用彩,色彩是一門學問。在我看來,用彩是藝術、美術,與繪畫同樣體現作者的功力、修養、情趣。一件作品,必須是畫和彩的藝術觀發揮一致,包括最后的燒窯都要講究,才有可能做到最好?!?/p>

        2.jpg

        漆藝大師鄭益坤:
          畫的魚足以“氣死貓”

        1963年,一只名為《金魚漆盤》的脫胎漆器金魚缸,被陳列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當時,脫胎漆藝尚未為人熟知,不過,這件名字普通的藝術作品,卻得到了著名美學評論家王朝聞的厚贊——他只評價了三個字:“氣死貓”。

        《金魚漆盤》的作者,正是亞太工藝美術大師、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鄭益坤。想畫出能“氣死貓”的金魚,需要極高造詣和極致匠心。

        從材料的準備開始,就不容任何疏忽。鄭益坤采用沈氏“薄料”工藝,調漆后介入精確比例油,使其發亮,過濾時更需小心,不能沾染一點雜質。

        作畫手法更有講究。為了讓漆層夠薄,鄭益坤不以筆作畫,而是手指拍染,以自身積淀的技術和經驗,拿捏著恰到好處的力道。

        要做到這些,必須保持創作空間的純凈。數十年來,鄭益坤始終恪守原則——在他創作時,不允許任何人進入工作室,因為他不能容忍一?;覊m掉入畫中,也不能聽到一絲雜音,“灰塵會破壞色彩,雜音會讓我分神,影響那些需要極細致的手法?!?/p>

        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請李芝卿、鄭益坤等福州漆藝人前往長沙,復制剛出土的精美的馬王堆漢代漆器。過程中,鄭益坤一直捉摸不透,漢代漆器上極細的花紋是如何做成的,反復推敲,他認為只有縫衣針才能勝任。至此,針刻這一古老的漆藝技法重現世間。晚年的鄭益坤每日孜孜不倦地鉆研這一技法。

        3.jpg

        刻瓷大師張明文:
          一雕一琢見真功

        刻瓷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融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集筆、墨、色、刀于一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工作的前十幾年,繪畫、雕塑、書法樣樣都做,而立之年才接觸到刻瓷,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一鳴天下聞。

        為了增強刻瓷作品大寫意畫水墨淋漓的效果,張明文從宣紙水墨畫中受到啟發,他先用濕布擦盤,趁水跡未干作畫,然后用細刀刻出水脈,淋漓洇潤之趣躍然盤上,被稱為“水墨刻法”。為使畫面更加豐富持重,張明文先用雙勾法刻出人物衣紋線條,然后用鉆刻沿線條刻出密集的不規則的冰紋,紋路由聚到散,畫面更有層次。這種獨特的敷彩方法所達到的效果,是繪畫所不能企及的,他命名為“鉆刻冰紋敷色法”。

        “我老伴不喜歡和我一起出門,她總說我出門的時候不專心,看到什么好東西都往刻瓷上琢磨?!睆埫魑恼f。

        這話不假,他的許多刻瓷技法就是從平日的游玩中獲得靈感的?!疤┥巾斏蟽蓧K碑,漢武帝立下的《無字碑》和唐玄宗撰書的《紀泰山銘》碑,一簡一繁,對比鮮明,卻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分量。我就想啊,能不能在一件器皿上同時顯現這兩種風格呢?即有豐富的內涵卻又不失簡約之美?!?/p>

        張明文由此創出了瓷面微刻法。1991年,他把《論語》的2萬多字刻在一套五頭文具上,遠看一字沒有,近看則字字清晰、滿目琳瑯,耐人尋味。

        4.jpg

        雕刻大師鄭國明:
          化腐朽為神奇

        鄭國明(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惠安人,從藝40余年,現在還是在堅持著雕刻創作、幾乎每天都畫速寫。他從小喜歡畫畫,喜歡雕刻一些小玩意。以前有鄰居買來木桶,經常讓他在上邊刻一些梅蘭竹菊畫。大家夸他刻得好,從此結緣,他就漸漸從事木雕了。

        鄭國明的雕刻作品題材雖然多為傳統故事中的人物與當地民間惠安女等題材,但是創作視角很獨到,細節精妙生動,材料的運用也僅僅局限于某一種,木、竹、石在鄭國明手中都能化腐朽為神奇。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收藏的鄭國明木雕《弘一法師》,他在創作前期,對弘一法師的生平也有研究,弘一法師從出家到圓寂的廿四年中,其中有十四年多在泉州、廈門各寺院講經說法,晚年定居泉州,學行合一,艱苦自律,“一件衲衣裳,計有二百二十四個補丁,皆親手自補”。鄭國明感受到,在這種清苦的修行中,弘一法師對物質等欲望的無求,便用精細的雕刻手法表現頭部手部,在身體衣服部分把握住大的形體比例動態,采用大斧劈雕的手法表現其百衲的狀態。

        鄭國明的作品,從創作構思到準備材料、選材、打坯雕刻、細節打磨等工序都自己親力親為,40多年都一直堅守。

        5.jpg

        6.jpg

        關注中國刻瓷藝術網微信公眾號
        0
        關鍵詞: 陶塑大師劉傳 陶瓷大師戴榮華 漆藝大師鄭益坤 刻瓷大師張明文 雕刻大師鄭國明 刻瓷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刻瓷藝術網立場。

        如有版權異議,請點擊查看免責聲明

        上一篇:劉偉大師的陶瓷藝術人生
        下一篇:水火土陶瓷網絡商城被指定為今年陶博會線上展示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