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1hqr7"></tr>
      <output id="1hqr7"></output>

        <ins id="1hqr7"></ins>
      1. 您現在的位置:刻瓷藝術網 > 刻瓷學院
        編輯

        你說他是誰

        發布時間:2020-03-23 14:43 來源: 顏山孝水 作者:劉培國 編輯: 
        摘要 世界的目光往張明文的刻瓷藝術上聚焦。接受邀請,張明文先后到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現場表演,融書畫、文學、篆刻、金石藝術于一體的刻瓷藝術,在世界藝術殿堂煥發出奇異的光彩。

        不止一次,張明文先生答應我說說李左泉先生。終于,在抗疫新冠病毒封閉社區得以放開的第一天,2020年3月17日,我與張明文先生在他的工作室有了一次長談。

        1.jpg
        張明文先生

        八十年代末,我曾陪同石可先生去濟南拜訪魏啟后,說到淄博刻瓷,聊到張明文先生。張明文專程赴青島學習,實現了淄博刻瓷藝術的工廠化生產。但一直無緣與張明文先生見面。1999年,我陪李保田拜訪朱一圭、張明文。這是我第一次與張明文先生見面,我三十八歲,張明文先生五十八歲,寬厚,親切,儒雅的一個老人。李保田與張明文相見甚歡,互贈了禮物。李保田在瓷盤上畫了一個無臂人物漫像,題了一段詞,張明文一直收藏如新。

        2.jpg
        張明文與李保田

        3.jpg
        李保田畫盤

        4.jpg
        淄博聲屏報專訪

        1958年,張明文虛歲十八歲進廠,李左泉整七十,標準的美髯公。當年,張明文接到了一個任務,白天工作,晚上一起和李左泉一個屋睡覺,順便伺候他。他住進了李左泉的屋,李左泉從此住進了張明文的生命。張明文想,這事怪啊,全廠那么多小青年,誰也不用,咋就叫我伺候先生?何況我干的是原料車間。就知不道是誰慧眼把我選去伺候他,現在也知不道。先生不難伺候,端端水,掖掖被子,半夜看看爐子。都知道先生是大畫家,張明文這一來,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5.jpg
        張明文與李左泉(左)

        李左泉的畫、畫譜,別人光想踅摸他的,張明文就是臨摹。自打1957年,李左泉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老藝人座談會、獲老藝人稱號以后,廠里給他一個待遇,不用坐班,在宿舍畫范畫,帶徒弟,哪里需要說說就臨時叫他去。與先生在一起待的時間多了,看書多了,張明文才覺得李左泉不是個凡人。張明文見過李左泉先生畫過送給阿爾巴尼亞國家領導人的國禮雄鷹圖,海上波濤洶涌,石上雄鷹振翮,兼工帶寫,生動逼真,呼之欲出。國手風采!

        6.jpg
        李左泉團扇

        說到博山民國繪畫史,繞不開李左泉。讀李左泉,又清晰可見張大千、常琢之的影子。

        尤其常琢之,深刻影響過李左泉的畫風。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博山的煤炭業、琉璃嘴子市一度繁榮,博山縣吉成煤炭公司,業東叫趙成吉 ,人稱“趙寬腳”,原是“雙成和料器莊”經理,后在窯廣做井,還有其它產業,是當時博山地方財力雄厚的企業主,總部設在四十畝地一德國洋樓。用手搖發電機在寓所放映了一部國外無聲電影,是博山有史以來上映的第一部電影,時在1915年。朱一圭先生的岳父熊京武,是吉成公司的大先生即大帳房,親自去四川請一位畫家到博山做客,這位畫家叫常琢之。

        7.jpg
        常琢之畫竹(李篤新提供)

        8.jpg
        常琢之扇面(李篤新提供)

        這位平頭、矮個、小胡子的民國川籍著名畫家,擅長山水花卉,其墨竹簡潔精煉,造型別致。傳說少時與張大千是對門鄰居,大千曾跟常琢之學畫,大千家道殷富于常琢之,名頭稍大即攀拜了更大的名師,遂快速成名。常琢之成名后成為中國畫會會員,曾在南京、上海等地賣畫,與王震、張大千友善,1931年在南京成立的書畫研究社,常琢之為侯補理事。

        常琢之在熊京武陪同下來到博山,吃住在吉成公司,素日與博山地面上的文人雅士飲酒賦詩作畫,游覽博山的林泉山水,其中最主要的應該是繪畫功夫的切磋與交流。據朱一圭先生介紹,不管李左泉先生以前的繪畫,曾受到哪位大家的影響,但一見常琢之的畫,立馬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李左泉的繪畫與常琢之一脈相承。兩人在博山期間還詩歌唱和,可惜只留下一句,吳建柱先生還記得。

        9.jpg
        常琢之國畫

        10.jpg
        常琢之梅花圖

        常琢之的到來,使博山的畫家們有了一次與大師當面就教的機會,但真正能夠領會常琢之畫理、真正接受常琢之畫風,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畢竟個人的悟性和機敏有很大差異,最最主要的還不在畫家們本身。

        博山歷史上的畫家不在少數,很久遠的見諸史料零星記載,難盡其詳。明清以后,隨著博山陶瓷、琉璃業的高度發達,讓所有畫家在陶瓷、琉璃等實用領域不說如魚得水,也是大有用武之地。陶瓷和琉璃同屬于火中求財,其生產和收成的過程,充滿著變數,工人們的操作便充滿著艱辛與不易,好像上蒼只會成就心靈手巧者和用心善良者??墒巧仙n卻又對這些工匠偏看了一眼,善解人意地錯開了陶瓷和琉璃的產銷旺季,春天是琉璃的旺季,秋天便是陶瓷的旺季,博山的繪畫藝人,春天在爐棚遍地的西圩畫琉璃,秋天又到山頭、窯廣這些古窯林立的窯場去畫盆碗瓶罐,一年之中便有兩季的收成,夏天去西山里頭避暑,冬天則貓在地爐屋里聽著窗臺上的咬乖叫、欣賞清鮮嫩黃的白菜花。在他們的心目中,一分錢畫一只碗、四分錢畫一口罐,還是來的實在、來的踏實。

        與眾不同的只剩了李左泉。

        11.jpg
        李左泉雪景圖(張敏提供)

        12.jpg
        李左泉國畫

        與常琢之的直面切磋,改變了他對傳統國畫的看法,在原有的大寫意以外,似乎是猛然發現了半工半寫的妙處,畫風從此一變。這次大師級的交流也是使頓悟到,只是從先輩畫譜上搬來搬去是不夠的,有時還會陷入以訛傳訛的圈套。從這時起,李左泉走出書齋畫室,走進博山郊野風景優美的山林泉溪,觀景、寫生,不管雪天雨日,直至畫就為止。他眼界大開,再也不能囿他于博山的四合院和起伏彎曲的石板街巷。他來到上海拜訪著名畫家王震,他跑到四川回訪常琢之并參加畫展,他拜國畫大師張大千為師。由是,他的繪畫藝術融眾家之長,自成一體,逐漸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奠定了他在民國繪畫史上國手級地位。

        日本人占領博山之后,不僅對博山的煤炭、有色金屬礦產瘋狂掠奪,也對李左泉的中國畫作品垂涎三尺。日本人以動物般的敏銳嗅覺,聞到了李左泉繪畫里蘊含的地道的中國傳統文化信息,大量收購李左泉的繪畫作品,包括花鳥和雪景。他們不辭勞苦從日本帶來裝裱好的小型畫片,或紙或絹,請李左泉在上面作畫,然后帶回日本,用數條綢繩緞線將多幅畫片串連在一起、或在一條長幅絹質背景材料上依次懸掛多幅小型畫片鑒賞,間隔一段時間再更換一批。

        日本大阪曾出版名人畫冊,推崇李左泉雪景為諸家之冠。

        我曾經在吳建柱、孫即杰先生那里,見到了李左泉先生存世不多的繪畫真跡,一幅花鳥和雪景圖。

        李左泉先生1888年出生于博山西冶街,卒于1968年,他幼年即愛繪畫,且聰明過人。八歲入學,跟啟蒙老師習文學畫。經六年,所畫山水、花鳥、人物、蟲魚頗見功底。許多老人都還記得那位別號硯田老農的一代國畫大家的模樣。

        13.jpg
        李左泉早期作品

        朱一圭先生是書畫藝術家中的長者,1952年博山成立的博山彩畫工會,年齡最小的朱一圭和年齡最大的李左泉同時加入。有意思的是,朱一圭很早就知道李左泉繪畫的精妙所在,而李左泉對朱一圭也看著特別順眼。朱一圭告訴我,那是一位很有追求的老人,留著長長的胡須,人稱美髯公。

        14.jpg
        李左泉繪《山村夜雪》

        有資料稱,1912年,十四歲的李左泉輟學,為求生計,他投奔舅父客居江西南昌,從此開始了他十年專攻書畫的階段。其間他精心揣摩宋、元、明、清畫家馬遠、倪瓚、仇英、石濤、王石谷、鄭板橋等人的畫技,得其要領。十九歲即名噪一方,索畫者不絕。后經人舉薦,李左泉在南昌上游縣作書吏,任幕友,公牘之余,勤于硯邊,并得南昌八大山人之一朱耷之畫法及江南名家妙筆,畫藝大進。歷三年,因不滿官場的污濁,他毅然離贛返博,棄官回鄉。

        15.jpg
        李左泉鬧春圖

        明眼人不難看到,李左泉的上游之行一定非常重要,而資料上的記述往往一筆帶過。我開始查閱有關上游的資料,搜尋的結果讓我再次見識了史料中的以訛傳訛。

        翻遍江西史料,未發現“上游”的地名,原來是“上猶”之誤,而且上猶也不在江西南昌,而在贛州。上猶一名緣自猶江,猶江古稱猶水,是贛江的上游支流,從一個叫大猶山的高山深處流出,蜿蜒百里,匯入滔滔贛江??h城位于猶江上游江畔,故名。有人曾謂之:“山色有無中,水波四時平。青山夾岸出,一步一風景”,石砌碼頭有人擔水,河里有頑童翻石頭捉魚,江邊有村姑在石頭上浣衣,江心處則流過一片片扎成排陣的竹排……這與當年的博山瀧水何其相似?古瀧水涌出原山,在崇山峻嶺間迤邐上百里,經小清河匯入黃河。文姜祠前,孝水流德;永濟橋頭,紅門掩映;再往下走,可見香打磨的水車,不舍晝夜地旋轉;福門橋兩岸,不遜于那幅《清明上河圖》。如此形似兼又神似的山城風景,在青年李左泉內心怎能不會激起強烈的撞擊?又怎能不會激發他寄情山水的奇思妙想?因此“公牘之余,勤于硯邊”自在情理之中,何況他又身居八大山人朱耷故居之地,豈能錯失飽汲朱耷書畫藝術的良機?也許就是這客居江西的三年,奠定了他在花鳥、山水兩大繪畫領域的涉獵。 

        回到博山,李左泉繼續保持與其他博山畫家不同的生存之道,沒有加入到陶瓷繪畫的行列或者成為中規中矩的琉璃內畫藝人,只面對文房四寶,堅持創作欣賞畫,倒也足以糊口。吉成是一家大公司,有大量的業務往來與應酬是不難想象的事。李左泉的繪畫已經頗有名聲,吉成又有充裕的財力,自會時不時地從李左泉手里買下些繪畫,用于饋贈朋友、疏通關系,各位東家、掌柜、公司高管也會留下一些收藏。

        日本人對李左泉畫作的偏愛沒有改變他一個耿直剛烈的家國愛憎。李左泉本來為人正直,厭惡虞詐,常以“建國必備才能,衛國須有忠骨”教育子女。其次子李玉柏上中學時就接受革命道理、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后來在父親的支持下投身共產黨,與畫家光焰等一批熱血青年一起,到沂蒙山區參加了八路軍游擊隊??上\不濟,置身革命隊伍以后不久遭遇了殘酷的黨內“肅托”運動。光焰先生是“肅托”運動的參加者和親歷者,也正是那場沒有人道的運動,讓光焰不勝恐懼,冒著掉頭的危險當了一回“逃兵”,回到博山。像多少年以后的“反右”一樣,“肅托”運動在開始之初便上演了兒戲的一幕,由于每個建制的部隊里都要揪出一定數量的“托洛斯基分子”,名額一定,有人便以一名革命戰士的忠勇走出隊列:“這樣吧,我上無老下無小,孑然一身了無牽掛,這名額就算我的!”他們沒想到這種勇敢的代價過于沉重,沉重到付出一個正當青春年華的生命。就是這樣一幅情景讓當年的光焰說什么也要回家——八路軍素有一粒子彈一升米的說法,處決“托洛斯基分子”是不舍得浪費子彈的。一旦定性為“托洛斯基分子”,就把人裝進一只麻袋里,拿繩子將口系好系結實,行刑者端起刺刀來刺,行刑結束,行刑者還要解開繩子驗看是否咽氣,解開麻袋一看,行刑者頓時癱軟在地,那死在自己刀下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親生弟弟。這是“肅托”中的真實案例。

        光陰輪回,時過境遷。多少年以后,張明文與李左泉走到了一起。

        張明文對美術的興趣早就有了。張明文祖籍淄川磁村大范莊,弟兄們多,他是老大,五歲念書,扛著個杌子,上到磁村高小。念“大羊小羊山上跑”,抄樣書,莊里的學生有幾本都是我抄的。舅舅李子厚在書房里教國文,對張明文很嚴格,背《三字經》《百家姓》《日用雜字》《千字文》《弟子規》,寫大仿。書念爛了兩本,用手抄補全。美術老師叫湯延安,最大的樂趣就是畫黑板報,老師給他說說,他就站到杌子上,畫來畫去,老師說這小孩從小勤快、機靈,長大一定成器。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張明文發蒙讀本

        進廠以后,先是住集體宿舍,六個人。其中張家福,博山人,大個子,有才,畫些小插圖不錯,后來的宣傳科長,與張明文對床。張明文每天上下班,從磁村大范莊路過昆侖,昆侖門市部賣信紙,一沓信紙的封面上畫著于非闇的玉蘭小鳥,把信紙買了在宿舍比著畫。

        做了李左泉的“陪護”,便能經常見到先生的畫稿,聽到先生對生活的感悟。宿舍墻上掛著一幅李左泉的照片,先生自題詩其上:“你說他是誰,他說你是我,再過幾年后,有你沒了我?!睆埫魑南壬X得有趣,又覺得費解。

        李左泉風趣幽默,話語不無調侃。濟南有位王天池,畫蝦蟹書簽、明信片掙稿費。他來廠里做客。廠里就說,小張上宿舍走一趟,叫叫李大爺!喊了李左泉去,李左泉捋著胡子、拿著拐棍,說,天池先生來嗹!一撅胡子,你這是蝦米跳舞??!

        伺候李左泉久了,經常從李左泉的談吐中受益,也看到了先生雨天、雪天對物候的觀察方式,畫技也在慢慢長進。李左泉畫出的雨景,看著濕氣彌漫,他的雪景,則叫人肌膚生寒。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李左泉范畫六幅(張明文提供)

        1959年11月,張明文進了彩繪組。一進組,就磨了三天顏色??匆娤壬玫淖雷?,很少見他人在。進組第十天,歡送江西景德鎮來幫助工作的陸云山、鄭鈞鼎、涂菊青三位老師,照了一張合影。李左泉、李慶章、孫雪村、錢景春、張子祥、畢懋遠、畢恒元、畢成彥這一大幫在瓷廠幫忙的藝人隊伍,基本都在那張照片上,就是少了昃如川。接著,廠里選了四男三女,離開瓷廠去濟南省工業干部學校工藝美術班深造,專業有玻璃,染織,陶瓷,工藝美術,四個班。校長魯農,畫花卉,在黑板上示范國畫。光淄博瓷廠、博山美陶、博山美琉、博陶四個單位就去了二十來個,當年春節在濟南過的。

        省干校師資不行,也準備叫李左泉去,不知哪里擋下了。咋弄,都分了,分到唐山、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美陶四個地方。節后不幾天,把張明文分去了石灣,還有美琉的程怡遠、崔玉強,美陶的邵世清、畢玉訓、刁長德、陳貽訓、李洪昌,博陶的馮乃莊、胡生才、孫啟宗。穿著棉襖,戴著棉帽去的,待了三個月。

        去石灣美陶以后,和程怡遠跟著雕塑老師廖洪標,張明文的學習作品是一個蘇東坡賞硯。臨別,廖洪標送給張明文一個漁翁作紀念,后來張明文刻瓷名聲大振以后回贈廖老師一個刻瓷盤。張明文存有一張師徒合影,還有他的師母霍蘭。八十年代末,我與程怡遠去廣東深圳,繞道石灣看望了他的老師廖洪標,廖老師贈給程怡遠一尊關公像,贈給我一個漁翁,比張明文那只小了幾個號。

        26.jpg
        張明文、程怡遠(后排左一左二)與廖洪標(前排左一)、師母霍蘭(后排右一)   (張明文提供)

        到了“五一”,淄博十三個人從廣東往回走?;貜S以后,張明文才感覺像有了正式執照似的。走出去以后,請進來的策略終止,請進來的老師都沒有了。從廣東回來,張明文算正式開始干彩繪。老師有意考考這個小孩,叫他磨顏色,叫他界線,提水、打掃衛生啥也干。淄川的李梓源、李連之、崔斯烈去了,才接過這些雜活。

        27.jpg

        28.jpg
        李左泉作品(王世昌提供)

        張明文界線不允許使金水,太貴,一條線一轉,就好幾毛。先使墨汁界。自己研磨,一霎霎抹劃一大片,弄得到處烏黑??粗鴱埫魑慕绲木€勻了,小孩,行了,你看抹劃得兩只手,別使墨了,使電光水界吧!電光水界線頂任務。

        張明文開始用心畫畫。他畫的第一個杯子是狗咬呂洞賓?,F實生活里人物形形色色,憨厚的,刁鉆的,不一而足。他看不慣唯利是圖者,看不慣知恩不報者,更看不慣落井下石者,就琢磨了個畫面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被姜庸夫、梁文煥發現了,別擦了別擦了,梁文煥說,你們看看,這小孩畫的小人不錯呀!從1960年下半年到1961年,張明文老老實實干了接近兩年彩繪。

        29.jpg
        李左泉與高啟云(右)

        這時,淄博陶瓷發展策略再次改變,叫啥呢?博陶學醴陵,瓷廠學景德鎮,一個新格式。1962年4月21日,瓷廠又把張明文等四人派到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粉彩。碰上生產救災,城市精簡人口,到了景德鎮以后,陶瓷學院不收,不能接著攆回來,不收就不收吧,改到景德鎮藝術瓷廠,楊玉芳去學雕塑,在雕塑瓷廠。那一個月,十分艱苦,直接吃不飽。藝術瓷廠有個乒乓球室,就在球臺上,這幾個人圍一圈,跟著畫八仙過海。畫了不少,都給人家留下?;貋頃r小心翼翼帶回一個盤,八仙過海,二十英寸,是老師指導著畫的,張明文使被窩嚴實包著,生怕路上敲了。廠里說,放到彩繪組吧,弄個櫥子展上。

        李左泉對張明文始終欣賞有加。姜庸夫、梁文煥也都寵愛張明文,愛送給他畫。張明文也經常拿來叔丈收藏的日本畫,叫他們看?!拔母铩遍_始不久,李作泉和他的那幫老伙計們都受到沖擊。左泉先生被女兒接回了博山,1968年12月31日去世,時年整八十歲。

        八年以后,淄博瓷廠才給李左泉平反昭雪,為先生召開了追悼大會。一代國手畫師由此安息。

        軍旅雕塑家仇志海在博山講雕塑,說,你待想干點事,得先弄出個樣子來,拿著一個實物向領導匯報去,領導感覺到不費事,事情就好辦了。仇志海那么一說,大家都笑了,可是張明文當了真。

        1974年,帶著瓷廠的任務,為北京飯店日本餐廳的日式餐具設計紋樣,張明文被派到硅研院參加會戰。幾天前找著了四十幾年前的底稿,張明文高興得跳起來了。去硅研院會戰,見到石可的學生鄭慧民也在那里,弄了個小花插,沒見咋做,像是拿工具在瓷上鏨的。張明文很謙恭,裝著啥也不會,不會彩繪,不會畫畫,不會寫字,只有細心請教。家去開始試,在綠釉小瓶上刻了一枝梅花,在宿舍叮當響,保不住密。技術廠長槐興亮,非常愛才。問,張明文你搗鼓啥?說我刻了個小瓶來。他們和我說了,拿來咱看看??戳丝?,就把小瓶放進展室。也巧,槐廠長剛看了,正好外交部禮賓司翟蔭塘司長,小老頭,全國陶瓷界景德鎮、醴陵、廣東、福建跑了一圈,到淄博來參觀??匆娏诉@個小瓶,槐廠長說這是一個小青年刻的,剛放上沒幾天。???怎么弄的,一個新工藝!槐廠長說我還不知道咋弄的。吃了一頓飯,開了一個會,定了三百件作了國禮贈送外國政要。 

        30.jpg
        張明文最早的國禮作品

        瓷廠成立了刻瓷組,張明文帶著五個女的,沒法弄,光磨刀也沒法弄。后來要了一個男的,李梓源。他從此癡迷了刻瓷。一只筆,一把刀,一?頭刻瓷??芍^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累得他,闌尾炎一次,干著活倒在桌上,疼啊,胃疼,一轉上了右下腹,闌尾炎。拉到醫院割了。后來又胃大部切除,都是在工作上累的。但是他喜歡如故,癡迷如故。

        世界的目光往張明文的刻瓷藝術上聚焦。接受邀請,張明文先后到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現場表演,融書畫、文學、篆刻、金石藝術于一體的刻瓷藝術,在世界藝術殿堂煥發出奇異的光彩。為了推廣這項藝術,張明文編寫了《刻瓷教學大綱》《刻瓷藝術與情理法趣》。1991年,受原國家輕工業部委托,張明文起草了《全國陶瓷行業刻瓷技術等級標準》,這是在淄博誕生的中國第一部刻瓷國家標準。2003年,作品“魯青瓷刻瓷尊”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編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學校教科書,是年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并擔任中國陶協刻瓷文化研究會會長。2007年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31.jpg

        32.jpg
        張明文刻瓷

        33.jpg
        張明文刻瓷《出塞》

        34.jpg
        張明文刻瓷《橘頌》

        35.jpg
        張明文刻瓷《先師孔子行教像》

        2015年底,陶瓷裝置作品《魚樂圖》置于上海中心大廈一樓辦公大堂,代表了當代中國陶藝領域的最高水準,由11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5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位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共計18位國家級名工大師共同獻藝制作完成,山東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一人參與,作品為“中國有魚”。

        短短四十多年,張明文先生將刻瓷藝術推至一個無人企及的頂峰,在刻瓷藝術上的造詣,已經無須贅述。

        先生發我的一則微信,使我認識了李左泉先生的長子李一山。

        我向張明文先生征詢當年李左泉先生的畫,被李苦禪借去供美院學子仔細觀摩一事,先生微信里提到:“一山先生客次鄉里出版老爺子畫集之機,曾在瓷廠彩繪組二樓,與車間主任高良琦合作一幅仙鶴圖……左泉先生長子李一山是上海一所中學美術教師,我在美國表演期間,一山贈給聯合國一幅畫,上海文教部門出具證明寄至瓷廠,瓷廠又寄至美國世博會,我又轉給了柴澤民大使……”

        我開始搜索李一山,這一搜不要緊,搜出一位博山籍民國海派國畫大師,乃于希寧學兄。我一陣興奮,原來博山還走出過這樣一位家鄉子弟!

        36.jpg
        李一山四扇屏

        網上的一條博文可以讓我們見識李一山先生:

        “前幾日在山東淄博逛畫廊,偶見一畫廊內掛著一幅李一山老先生畫的雪景,便上前問價格,畫廊老板報了一個白菜價,稍一還價就以小幾千元錢成交。畫廊老板把錢拿到手后,非常高興,還請我吃了一頓餃子。他其不知這是一張名畫。

        37.jpg
        李一山翎毛

        38.jpg
        李一山花鳥

        “李一山,生于1921年,山東淄博人,筆名雪浪齋主。李一山先生早年就讀于上海新華藝專,受教于周碧初、李超士等老先生,與海派名家唐云等人為師兄弟,是我省名家于希寧、宗惟成的學兄,為滬上著名的全能畫家,他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尤擅山水雪景,是我國海派國畫大師。

        39.jpg
        李一山雪景圖

        “李老先生在世時我與他來往甚多,但身邊李一山老先生的作品只有一幅雪景冊頁和一幅開三的人物畫,這次又得一雪景,真是喜出望外?!?/p>

        邑人只知李左泉,鮮有人識李一山??!

        憑窗遠眺,張明文回到六十年前,與李左泉初見時的時光。

        宿舍掛著李左泉照片,上有自題詩曰:“你說他是誰,他說你是我,再過幾年后,有你沒了我?!?/p>

        是啊,人沒了,照片還有;軀體沒了,靈魂還在。說的就是李左泉,說的就是藝術,先生真的是先知??!

        2020年3月21日青龍居

        關注中國刻瓷藝術網微信公眾號
        5
        關鍵詞: 刻瓷 張明文 李左泉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刻瓷藝術網立場。

        如有版權異議,請點擊查看免責聲明

        上一篇:慎獨,自律的最高境界
        下一篇: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