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榮九一生獻身內畫藝術,是魯派內畫藝術開山鼻祖,被譽為魯派內畫一代宗師,他的豐功偉績亦永載內畫藝術史冊。百年來,北京故宮、省市級博物館,地方文史學者及藝術品收藏者從未停止過對畢榮九事跡及其內畫藝術品的發掘,成果亦堪稱蔚為大觀。作為畢榮九內畫煙壺收藏之大成者的典型,岳尊峰就是其中一個代表。多年來,他發掘并收藏大量畢榮九相關文史資料和作品,其中,一張合影找到畢榮九次子畢恒遠唯一一張存世照片,拉開畢榮九史料發掘的序幕。
合影中的重大發現
2022年新春剛過,岳尊峰與博山地方文史學者赴畢榮九之孫、畢恒遠次子畢承璽先生家中采訪,采訪中問及有無父親畢恒遠照片資料時,畢承璽失望地搖頭說:“我只知道父親上世紀50年代中就工作于淄博瓷廠彩繪組,但是他們沒有留下父親生前照片,感到很遺憾?!币钊?,根據這一信息,岳尊峰找出一本珍藏的梁文煥畫集,在102頁上方有一張拍攝于1959年11月10日淄博瓷廠彩繪組成員與三名景德鎮彩繪技藝的老師合影。岳尊峰將該照片用微信傳于畢承璽后,畢承璽一眼就認出前排左一為父親畢恒遠(此前相關文史資料誤定該人為畢懋遠),并對岳尊峰一再表示誠摯感謝!岳尊峰由此感慨發掘保留文化史料的珍貴性,也更加篤定了他繼續發掘畢榮九史料,還原一個真實的畢氏內畫家族的信心和決心。
除畢恒遠外,岳尊峰把此照片人物逐一分析,并請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先生,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他發現該照片與畢榮九傳承技藝的淵源極為密切。
據史料記載,畢榮九有入室弟子四人:張文堂(1956年博山琉璃工藝生產合作社內畫組老師)、袁永謙、王致富、閆本立。其四個兒子中,除三子當了木匠,長子懷遠、次子恒遠、四子悅遠都隨其學過內畫,其哥畢凝君四子畢懋遠也是在畢氏的畫室中長大的,尤其是畢恒遠更是深得畢榮九真傳。1931年,山東省實業廳回收博山玻璃公司,成立山東省模范窯業廠,畢恒遠因繪畫技藝出眾,被選入該廠專職陶瓷彩繪。1954年,畢恒遠一眾又被合并到新建淄博瓷廠彩繪組從事彩繪工作。1959年,他與著名書畫家李左泉、李慶章、梁文煥(畢榮九二弟子袁永謙的外甥)、昃如川、姜庸夫(畢榮九外孫)、張子翔(畢榮九大弟子張文堂族弟,師從袁永謙)、孫雪村(內畫名家)、畢承彥(畢榮九長子畢懷遠之子)等,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繪制了第一批國家用瓷,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畢恒遠亦成為淄博陶瓷彩繪奠基人和主要開拓者之一。
在1959年11月10日,淄博瓷廠彩繪組歡送景德鎮傳授彩繪技藝的老師回廠,特意拍攝了這張合影。這張合影基本囊括了當時陶瓷、琉璃業界的精英,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合影中,僅畢氏傳人就有6位。另外,畢榮九兄長畢凝君的四子畢懋遠也在彩繪組??梢哉f,畢榮九不僅開創了魯派內畫,更為魯派內畫的傳承弘揚和淄博陶瓷彩繪的發展立下赫赫之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珍藏的1959年照片
對畢氏家族祖籍的發掘
祖籍很大程度上和中國文化的認祖歸宗息息相關,傳統中國家族文化都講求水有源、樹有根,追尋祖籍幾乎是每個家族修譜探源重中之重的事情。長期以來,人們大多關注畢榮九事跡和作品,對其祖籍探究少之又少。采訪中,問及畢氏家族淵源一事,畢承璽說,近20年前,聽哥哥畢承福(已過世)說過,曾有石炭塢畢氏族人與畢承福商洽過畢榮九一支入譜之事,畢承福忙于工作,等再記起這事時,錯過了時機,遂與續祖譜一事失之交臂。
得知這一信息后幾日,岳尊峰即邀淄博市收藏家協會孫啟元一同前往石炭塢查找畢家祖譜,根據線索在一畢氏后人家中覓得。說明來意后,畢家后人拿出“2004年石炭塢畢氏支譜”,并同意岳尊峰拍照留存。
因該支譜編印時間稍晚,為防出現錯訛,岳尊峰又赴淄川西鋪尋找到一套刻印于1916年的《畢氏世譜》作參考。綜合1916年《畢氏世譜》與2004年《石炭塢畢氏支譜》信息可知,畢氏家族于元初自河北棗強遷至石炭塢(族譜里記載為“石塘塢”),始祖曰畢璿,璿生三子:敬贀、敬賢、敬貴。明洪武初年,敬贀一子士容遷至神頭;敬賢一支三子士寬、士敏、士全遷至淄川西鋪;敬貴原居未動。博山畢氏祖塋原在西黑山前坡,后移至和平村東南,公稱畢家老林,亦為畢榮九之祖墳。當其時,祖塋占地面積數十畝,林內有參天古柏、臥龍國槐,碑石林立,氣派非凡。其后世事更迭,畢氏祖塋消失不見,畢榮九之家族來源至此較為清晰。
2004年石炭塢畢氏支譜
五年前的記憶,揭開畢榮九的身世之謎
2017年的時候,淄博尊峰鑲嵌老琉璃博物館剛籌建完工,岳尊峰在“魯派內畫”展區陳列布展畢榮九展品時,查閱過畢榮九的很多資料,唯有一篇文章記載“畢榮九入贅”一事。岳尊峰自1994年鑲嵌內畫鼻煙壺、首飾盒以來,就深知畢榮九在魯派內畫界的地位,20多年來,第一次讀到“畢榮九入贅倒插門做上門女婿”的文章,沒有再經過進一步事實論證,不敢寫在展版上公共展出。時隔5年,岳尊峰與博山文化研究院重新發掘畢榮九史料,等再查找這篇文章時,竟然找不到這一寶貴資料了,更不記得作者是誰了。2022年6月,在博山文化研究院即將發表“一代宗師畢榮九”文章時,岳尊峰為了揭開祖師畢榮九的身世之謎,就把深埋心底5年的秘密告訴了筆者,筆者認為此事干系重大,暫且推遲文章的發表。
岳尊峰加緊與畢榮九孫子畢成璽聯系,畢成璽對此事沒有記憶,遂又求證于畢成彥(1921-2003,畢榮九長子畢懷遠的次子)之子畢先平、畢先進;同時,岳尊峰又努力查找20多年前采訪畢成彥的當事人,從他們口中得知畢成彥在世時曾述及畢榮九的身世,言其是從伯祖畢凝君(1872-1943)那里聽來的。畢成彥敘述畢榮九相關信息如下:畢榮九(1874-1925),名寧清,以字行,博山石炭塢人(書上記載是博山西寨人)。他是我國清末民初的知名內畫家,同北京的內畫名家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等先生在內畫藝苑中平分秋色,名冠華夏,其內畫鼻煙壺作品被海內外收藏家所喜愛,為博物館所珍藏。畢榮九出身于兩代相傳的塾師世家,他的祖父擅長繪畫(書上均無記載)。在榮九9歲、其兄凝君11歲時,父親畢雨亭去世,兄弟二人被在萊蕪教書且精于繪畫的伯父畢云亭領去收養(書上記載是畢云亭回博山收養)。云亭先生平時向榮九兄弟二人講授畫藝,傳授文化知識。榮九自幼穎悟、機敏、善學,逐步掌握繪畫技藝,年紀稍長,返回博山,在世代經營琉璃業的業主姚若伯家入贅。岳父姚若伯助資幫畢榮九在博山開設“奎山堂”字號,經營油漆、書畫、裝裱、塑像等業務。此說或可解開畢榮九開店資金來源之謎。
光緒十六年六月,吳春濤繼任博山知縣后,對縣衙進行重新整修,畢榮九承攬了縣衙的油漆業務,他看到吳春濤隨身攜帶一內畫鼻煙壺,感到特別好奇:“壺里面怎么能作上畫呢?”就跪拜詢問此壺來歷,吳春濤說道:“這是我北京的同僚幫忙從周樂元處專門定制來裝鼻煙的”。從此畢榮九就反復揣摩內畫方法,但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不得其解。他想去北京訪師學藝,因路途遙遠多費時日,又剛經營店面生意才起色,難以成行。當時王梓(1809-1884)經營協順堂的生意越做越大,名揚天下遍及大江南北,分號有72座,分別分布在北京、太原、洛陽、江蘇、浙江等地。王梓去世后,北京業務由侄子王鳳誥(1853—1917)主管。1891年,畢榮九拜托王鳳誥幫忙對接北京內畫,適值王鳳誥去北京經營業務,因為據傳周氏對內畫技藝秘不示人,王鳳誥就設法進入周樂元的住宅,見其作內畫的勾竹筆,周樂元察覺后,立馬收起,婉言謝絕。王鳳誥返博后轉告了畢榮九。畢始得領悟,又經長時研習方得其法,逐步探索,最終掌握了內畫技藝,其內畫生涯便由此始。他在自己經營的“奎山堂”增添了畫內畫鼻煙壺這一新的業務項目,這就是享譽海內外的魯派內畫藝術的初創。
畢榮九始創的博山內畫壺是亮膛內畫鼻煙壺,即壺內壁未經磨涮,因此只能畫些簡單題材的作品,藝人的技藝難得施展。一天,畢榮九見岳父姚若伯正與友人韓發成、卜麒麟等飲茶話舊,談到內畫鼻煙壺制作的提高問題,他們數人受到博山料貨莊生產琉璃煙嘴需要用泥砂加以磨碾的啟發,提議試驗用砂泥將壺內膛磨砂再畫,以求更好的效果。畢榮九聽后認為此法很好,經試驗,不成,瓶內壁難磨。他仍不灰心,一日正在試驗,被愛好用土槍打獵的友人看到,建議他再加上槍彈中鐵砂試一下,這話頓使榮九醒悟,他用泥、砂、鐵砂裝入瓶內搖晃,數時辰后,將壺內壁磨成毛玻璃狀的磨砂面了,榮九喜出望外。
當時,北京盛行挖空內膛的水晶內畫鼻煙壺,而博山則盛行仿水晶——料(琉璃)涮膛的內畫鼻煙壺,兩地產品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均深受海內外人士、收藏家的青睞。畢榮九自掌握料鼻煙壺涮磨法之后,名聲日重,技藝日進。畢榮九為人忠厚、純樸、好交友,少工匠保守意識。他對后學登門求教者,總是循循善誘,傾其所知。在其影響下,薛向都、辛八等也掌握了內畫技藝;畢將其內畫技法傳給得意弟子張文堂及長子畢懷遠、次子畢恒遠、侄子畢懋遠等。張再傳其子張雪村,恒遠再傳姜庸夫。榮九與油漆匠師孫坦普為好友,孫的徒弟袁永謙想學內畫,榮九認真指教,袁深得其法,成為畢的門外徒。袁又傳梁文煥、張子祥;薛向都傳其子薛京萬。畢的門人弟子內畫造詣均佳,姜、梁、張還善繪陶瓷,解放后從事陶瓷彩繪工作。因此畢榮九和他的傳人對淄博的陶瓷、琉璃業的貢獻是巨大的。
在博山早期的內畫鼻煙壺作品中,唯有畢榮九、袁永謙、畢懷遠、畢懋遠等各自署名落款,其余作者落款極少。畢榮九的創作題材廣泛,擅畫山水、人物、走獸等題材的內畫鼻煙壺,其作品富有文人畫風格。岳父姚若伯見畢榮九日漸名聲遠揚,征得族人同意后,隨把畢榮九的子女由“姚”姓更改為“畢”姓。畢榮九在從藝道路中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拼搏精神,大膽開拓、不斷探索、勇于創新,開創了魯派內畫藝術且發明了鼻煙壺"內膛涮磨法",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培養了不少的美術人才,對山東陶瓷業的彩繪,琉璃業的內畫藝術有巨大貢獻。人民忘不了自己的藝術家。在他作古近一個世紀后,他的傳略被榮載《齊魯文化大辭典》《山東風物大全》《博山區志》等,這是對他一生的公正評價,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畢榮九涮里方法與柳條筆設色工藝探究
有關畢榮九發明內畫“涮里”的方法,薛京萬、張維用等均有詳細文字記載。岳尊峰在研究李克昌大師作品時,找出2008年北京榮寶齋為其出版的《李克昌美術作品集》一書,內附有李克昌于2004年在澳大利亞華人報《西澳時報》刊發的專欄文章《畫家李克昌談藝》,該文第八章寫道:“畢榮九研究出用打土槍的鐵霰丸加金剛砂磨砂煙壺內壁的辦法,誓不外傳。此法自光緒年間至一九六五年近70余年一直秘傳于博山,直到我在北京時向葉菶祺先生介紹畢氏辦法,他才恍然大悟,如法炮制,果然奏效,之前他們一直沿用老的笨法?!?/span>
從該文中可以讀出兩點重要信息:一是用鐵霰丸加金剛砂磨砂煙壺內壁的“涮里”方法的確為畢榮九所創,李克昌學藝于畢榮九次子畢恒遠,信息來源較為便捷,其說法亦較為真實。
二是葉菶祺身為京派內畫家葉仲三之三子,父子四人在內畫界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李克昌與葉菶祺交談之前,葉菶祺作為內畫名家還不知道有此“涮里”方法,可以說明至少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北京關于內畫煙壺的“涮里”還比較原始。
冀派人造水晶和天然水晶是內畫毛坯得天獨厚的發源地,他們工匠把坯料掏膛之后,依然使用畢榮九發明的”鐵砂涮里”工藝。畢榮九此工藝的發明,為百年內畫的輝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值得永遠紀念!
畢榮九發明的“涮里”方法秘傳于博山幾十年,而其“柳條內畫筆”的發展更與京派各領風騷。冀派著名內畫大師董雪是內畫泰斗王習三大師的弟子,更是內畫油畫、肖像的領軍人物。中國琉璃藝術大師岳尊峰曾多次與董雪先生探究京、魯、冀派內畫用筆技藝特點。董雪大師論證說:“在發明毛筆以前,京派除用竹筆外,只有葉家的技法才用柳條筆表現在作品當中,用柳筆主要是平涂上色,作品色彩典雅,古樸渾厚?!碑斦劦骄┡傻脑O色方法時,董雪肯定為用竹筆的側峰設色。先前,岳尊峰于2020年拜訪王習三大師之子王自勇先生時,王自勇更證實了用竹筆側峰設色的真實性。葉家的獨家用筆特點,也是獨特風格,比如柳條筆畫松樹的枝葉、水草、小草、苔點等,這種技法也是葉家獨有的,只有京冀兩派繼承流傳此技法。
1956年就加入博山琉璃工藝生產合作社內畫組工作的楊玉蓮老師講到:“老藝人們說過畢榮九在正常用竹筆勾線和竹筆皴法的基礎上,又發現了柳條的柔韌性,并把柳條筆頭用牙齒咬松后,輔助上色?!敝袊鴥犬嬎囆g大師錢延聲先生多年研究早期老藝人們內畫作品,尤其他看到畢榮九作品上有大面積薄薄的水色,則認為很難用柳筆上色表現此效果。因此畢榮九作品中的全部設色工藝發掘,至今仍屬未解之謎,但隨著更多內畫史料的發現和發掘,會給世人一個公證。
求到1934年上?!督淮蠹究吩?,對“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一文的發掘
上世紀30年代,學者謝惠由清華大學轉教于齊魯大學,此間,他曾帶領學生幾次赴博山考察,先后撰寫有關博山工業的文章數篇,其中撰寫的《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一文于1934年發表于上?!督淮蠹究?。該文為較早的全面分析博山玻璃工業狀況的文章之一,且詳細介紹了博山玻璃公司及博山內畫傳承歷史,彌足珍貴。但是較為遺憾的是,極少有人見過登載該文的1934年版《交大季刊》的真面目,這也成了岳尊峰的一個心結。
岳尊峰在原有收藏內畫始祖畢榮九、袁永謙、張文堂等鼻煙壺基礎上,又歷經兩年,幾乎把流散在各地的光緒民國時期魯派內畫名家鼻煙壺搜集起來,唯一遺憾的是《交大季刊》原版仍杳無音訊。2022年6月21日,一位藏友拿出一張1964年錄音的博山琉璃社“巧穿珍珠簾”唱片,問岳尊峰愿不愿意收藏?當岳尊峰熱情地買下此唱片時,藏友又說他多年前從香港古玩店掏到一本《交大季刊》,問岳尊峰是否有意收藏?岳尊峰一聽《交大季刊》,內心怦怦直跳。當對方小心翼翼地從提包里拿出這本微微發黃的《交大季刊》時,岳尊峰驚訝地看到,這正是他苦苦尋找多年的1934年版《交大季刊》。目錄首篇即是謝惠和他的《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一文,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岳尊峰小心翼翼翻開,在該書第14頁即有“內畫史略及方法”,其文如下:
料貨分為數種:有水晶者。有帶色者,其水晶者,大至花瓶,小如鼻煙壺,無不精繪花卉人物,初見時或疑為印就,實則為人工所繪成者,因其畫均在內面,故名之曰“內畫”。查內畫之業發軔于遜清光緒時,是時北平周樂元氏,頗負盛名。周氏故后,馮少軒氏繼之。博山有料客王東海者,販貨赴平,因交易而識馮氏,遂得其真傳?;夭┖?,授其藝于畢榮九,畢氏又授與張文堂及袁益三(永謙)二氏。(畢氏善山水。張氏則精花卉)。今王袁諸人,相繼物故,而博山之能內畫者,有梁文煥,趙心如,張子祥(山水花卉),辛西園(山水),王如亭(人物),孫雪村,及薛祿萬諸氏,然大都直接或間接得之于畢氏也。至其繪畫方法,甚為離奇。先將鐵砂及水,灌入瓶中,用力搖蕩之,使其內部粗糙,然后洗凈待干,以竹制勾條(其形如L)醮墨,自瓶口探入內部繪之,以瓶質透明,可于瓶之外部見之,繪成之后,再以勾尖裹筆毛,依次著色。內畫之瓶,其價昂貴,即以此故。歷來名手所繪之鼻煙壺,以周樂元氏為最貴,現在每個可值數百金,馮王二氏,亦須一二百元。畢氏以下,則數十元至三五元不等。內畫之貴,可見一斑矣。
1934年上?!督淮蠹究吩?/span>
此文章史料價值重大,且在詳細介紹內畫方法時,有專文“再以勾尖裹筆毛,依次著色”句,證明博山早期內畫藝人已經在竹筆上綁上筆毛進行內畫著色了。
畢榮九服役清宮造辦處塑修九龍壁故事的發掘
現工作于博山區文物事業服務中心的李奕是畢榮九玄外孫女,其父李恒剛是畢恒遠長女畢承美(已過世)的女婿,李恒剛曾帶李奕在畢承美家生活過十幾年,是以父女二人經常聽畢承美講述畢榮九在北京的種種事跡。根據畢承美所述,畢榮九曾在清宮造辦處服過役,畫過九龍壁。很長時間以來,岳尊峰與他們進行多次溝通并提供線索,對畢榮九這方面的事跡的梳理也越來越清晰。
畢榮九在宮廷服役之事,在全國各地出版的眾多書籍中,都有其曾在宮廷造辦處服役的記錄,這些史料佐以畢氏后人有關畢榮九在北京的各種故事,可以說明畢榮九大概率是在宮廷造辦處服過役的。但截止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證明畢榮九曾在北京畫過九龍壁。
于是,岳尊峰又開始了對九龍壁細致地探究工作。經查資料得知, 古代九龍壁在全國留有三座,分別位于故宮、北海和山西大同,唯有北海九龍壁重修的時間與畢榮九服役時間相吻合。北海九龍壁高5.96米,厚1.6米,長25.52米。除了每面九條大龍,旁邊還點綴著小龍,共計635條。九龍壁曾是大圓鏡智寶殿山門---真諦門前的影壁,該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大圓鏡智寶殿與九龍壁同時期建設。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重修,據史料記載,大圓鏡智寶殿在1900年遭到八國聯軍的焚燒,僅剩九龍壁。
口述史料是人類保存自身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文獻史料的重要補充。在人類沒有文字以前,口口相傳是人們保存自己歷史的唯一方法。即使文字出現以后,口述依然是很重要的史料來源,人們所熟知的《史記》、《荷馬史詩》等,都采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直至今天,對于中外史學研究者來說,文獻資料和口述資料仍然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當文獻史料里沒有過多記載其人、其事時,與該人該事有密切關聯的人物的口述就是一種重要的史料來源。
畢榮九在內畫業界影響甚著,1934年上?!督淮蠹究匪渡綎|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一文就闡明畢榮九為魯派內畫之鼻祖。再加之其后人有關畢榮九的各種口述資料,都可看做是研究畢榮九的重要史料。
通過畢氏后人口述和歷史對比,岳尊峰得出兩點結論:一是歷史上北海九龍壁破壞的時間恰與畢榮九在宮服役的時間相吻合;二是據本地史料記載,畢榮九在博山開設“奎山堂”時,除經營書畫、裝裱業務外,其塑像技藝高超,十里八鄉逢有塑造神像時,會首先請畢榮九。李恒剛聽岳母還講過:“我父親畢恒遠塑的神像與真人一樣,是畢榮九親自傳授的絕技?!币虼?,畢榮九參與修復北海九龍壁,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
以上兩結論與畢氏后人口述相結合,可判斷畢榮九很大概率是參與過北海九龍壁的修復工作。岳尊峰把這一結果告訴李恒剛,李恒剛說:“只聽岳母畢承美說過畢榮九畫九龍壁的事情,你這么一解析,畢榮九他們應是先把龍用陶泥塑好后,再畫上顏料燒造成形,這樣最接近史實?!?/span>
北京北海九龍壁
塑像是三維藝術,也就是立體藝術,而繪畫是二維藝術,也就是平面藝術。雕塑比繪畫更難,它需要較強的空間感、立體感。畢榮九的內畫壺勾線有力度感,技法有變化和厚重感,氣韻生動,與其塑像功夫關聯很大,非常人能及。李克昌先生師從于畢榮九次子畢恒遠,在中國內畫界有極深的影響,其雕塑、油畫等造詣很高,才奠定他在國際上的極具影響力,這也算是一脈相承。
史料記載畢榮九于1874年出生,1925年去世,享年61歲。因岳尊峰常年致力于畢榮九作品研究,是以與畢榮九有關的年份都很容易引起岳尊峰的關注。他想起濟南市博物館珍藏的3件畢榮九內畫煙壺,其中兩件落款都是“乙丑孟夏”,即畢榮九去世年份1925年。
濟南博物館藏畢榮九內畫壺
這兩件作品用筆老辣,功夫深厚,均體現了畢榮九非凡的技藝。令岳尊峰不解的是,從作品的厚重度和用筆精細程度看,其用筆健壯,毫無衰老之態,為什么畢榮九在夏天還能畫出這樣極致的作品,該年卻突然去世了呢?等向畢承璽求證時,他講道“爺爺畢榮九大概是因心梗的原因”。畢榮九離世已近百年,但作為魯派內畫一代宗師,他的貢獻和事跡永為后人銘記。
2022年初,岳尊峰懇請內畫家李東曉向遠在澳大利亞的父親李克昌先生轉達了發掘畢榮九史料、撰寫畢榮九相關文章的工作后,特懇請李克昌先生題詞。作為畢榮九再傳弟子,李克昌聽聞后欣然揮毫寫下“一代宗師畢榮九”題句,以表崇敬之情!
近日,岳尊峰持1959年的合影照片,請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先生(1959年合影照片為張明文老師珍藏)。當張大師獲知淄博瓷廠老藝人中有7位人員直接受益于祖師畢榮九的技藝,很是感慨,當場為岳尊峰題寫“岳尊峰發掘祖師畢榮九史料”題句,以資壯志!
畢榮九內畫壺收藏發掘
畢榮九作為魯派內畫鼻祖及中國內畫巨擘,生前即已聞名全國。在百年的時光中,他的作品不僅廣泛被收藏家們爭相收藏,也被故宮博物院、濟南市博物館和中國(淄博)陶琉博物館等永久珍藏。同樣,作為非國有博物館,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也珍藏著畢榮九的若干珍品,現擇其要描述如下。
1、畢榮九與博山玻璃公司內畫壺
博山玻璃公司全景圖
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中珍藏著一件手掌大的內畫壺,此壺瓶體高14.8厘米,品相完好,壺正面竹筆畫有一組德式建筑,錯落排列,瓶體中偏右為大門,上有“博山玻璃公司”六字。院內豎有一桿旗幟,可清晰看出是清朝三角龍紋旗,畫面背后是一高高聳立的大煙囪,門前有斜坡與木質斜拉橋相連。整個畫面布局和諧,運筆精當,對一磚一瓦、一枝一葉的勾勒無不精妙傳神。
來源于德國德米特西拍賣行 (auktionshaus demessieur) 的博山玻璃公司內畫壺
博山玻璃公司為1904年中國最早的官辦玻璃公司,先后耗資近百萬兩紋銀,在中國攤片玻璃制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發明的“吹泡攤片法”制作平板玻璃技術為當時國內首創,博山也因此被《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稱為“中國第一之玻璃制造地”。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曾刊發《百年企業故事多----博山玻璃公司》一文,文章中即插入“博山玻璃公司”內畫壺,由臺灣著名煙壺收藏家黃求平先生提供。據黃求平先生介紹,2019年5月25日,德國德米特西拍賣行(auktionshaus demessieur)曾對該內畫壺進行拍賣,后輾轉流入國內,最終被岳尊峰收入囊中。在以前的資料中,只見過博山玻璃公司側面場景的照片,其正門及局部情況如何,現存史料照片均無涉及。但這個內畫壺卻清晰完整地用竹筆畫出當時博山玻璃公司的正門面貌和清朝龍旗,是博山玻璃公司正門現存史料中唯一的物證;是魯派內畫史上最具價值的鼻煙壺見證物;畫中清朝龍紋旗更是彰顯博山玻璃琉璃業作為官爐的重要物證。此內畫壺的問世,為世人研究博山玻璃公司百年工業文明提供了有力物證。該壺背面為“十八學士登瀛洲”畫面,兩側分別是八駿圖和白菜蟈蟈。四個面,四個景,四種特色,卻有機融合在一起,彰顯了作者高超的技藝水平。
為進一步核實此壺最終出處,岳尊峰奔赴北京求證著名鼻煙壺收藏家、《大故宮》作者馬毓鴻先生,并向知名專家張光明、張維用等諸先生請教,專家教授一致認定此壺為光緒年間所繪。冰花樓主張維用先生在經過認真研究后,考證此壺為畢榮九珍品,并寫下“畢榮九真跡,博山玻璃公司見證魯派內畫歷史”字跡。博山協順堂內畫技藝第四代傳人、王鳳誥曾孫王緒有大師鑒定結論為“畢榮九所繪博山玻璃公司正門鼻煙壺,真跡見證物?!备鶕奈飳<覐埞饷飨壬撟C,1906年11月博山玻璃公司建成投產慶典時,清政府為感謝德國大使為博山玻璃公司所做的貢獻,特向魯派內畫鼻祖畢榮九專門訂制了這件作品作為贈送德國大使的國禮。
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物,這件承載著博山玻璃公司歷史的內畫壺,必將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顯得更加珍貴。
有關博山玻璃公司的事跡已被記載于各種史料文章中,但與該公司有關的7名德國技師卻鮮有人知其姓名。近日,博山文史資料工作者從兩張光緒年間的報紙上查到了7名德國技師的名字,他們分別是:唐克、衣白哈而忒、開吞、米賴、哥排而、克來乃、夫而特,為研究博山玻璃公司又增添了新的歷史重要內容。
公司所聘七名德國技師待遇極高。為首一名月薪五六百兩紋銀,一般吹制操作的技師每月也有三四百兩。每人還配備走馬一匹,馬伕一名,廚師一名。他們的四合院住宅內安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區內還辟了菜園和果圃,以時供應新鮮蔬果。公司中的中國官員對此表示不滿,造成雙方隔閡。適此時,窯爐出現故障,無法生產。德籍技師囊中白銀已經填滿,遂聯翩而去,并圖紙等技術資料,也不知下落,致使事故無法排除。公司只得改聘日本東京深川玻璃廠和大阪島田玻璃廠的兩名日籍技師,采用日本的工藝技術全面改造窯爐。
1916年,由杉山五郎、前田七郎出版《最近山鐵沿線事情》一書中有博山硝子會社(即博山玻璃公司)全景插圖。從廠房后排的小樹與當今公布的第一張全景照片對比,這本書中的全景圖要早于第一張全景照片二十多年。岳尊峰發掘畢榮九繪“博山玻璃公司”正門原照片應該在日本杉山五郎和前田七郎的遺物里。
山東耐材集團魯耐窯業有限公司繼承了博山玻璃公司的廠房及設備等,在耐材行業中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公司的王如主任對博山玻璃公司歷史的文化遺產相當熟悉,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大量的研究成果。他對1906年清政府作為國禮贈送德國大使“博山玻璃公司正門”鼻煙壺給與高度評價:“此壺史料價值、文化價值巨大,正因為是國禮,壺中題款個人畢榮九名字在其中是不允許的,此壺代表的是國家意志”。
2021年集團公司領導在原有的德式建筑辦公室改建成“博山玻璃公司博物館”,讓人重溫歷史文物和史料,增強民族自豪感和驕傲感,可以讓觀眾一睹1904年博山玻璃公司的風采。
王如、孫啟元、岳尊峰于博山玻璃公司博物館前合影
2、畢榮九作“十八學士登瀛洲”為何只畫十七人
博山玻璃公司鼻煙壺的背面畫著“十八學士登瀛洲”的宏大場面,畫面中,英才大儒各騎一驢,個個栩栩如生。但如若仔細數一數,則發現畫面中卻只有17人,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此壺最早出現于2019年5月25日的德國德米特西拍賣行,2020年3月5日,中國日用玻璃協會網站刊發《百年企業故事多——博山玻璃公司》一文,該壺作為配圖在文中出現。2021年5月14日,博山文化研究院發表《藝心不孤映琉光——中國琉璃藝術大師岳尊峰和他的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文章,也刊登過此壺照片。但以上文章均未對此壺只畫“十七學士”作任何見解。岳尊峰在仔細研究3年后,并結合畢榮九的另一件“十八學士登瀛洲”作品的出現,方公布正確答案。
武德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因感慨自己讀書少特開設文學館,網羅當時的英才學士共十八人,常討論政事、典籍,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后因學士許敬宗支持武則天稱帝,后人認為他有負李世民,將其稱為佞臣,此后各類畫作中在描繪“十八學士登瀛洲”畫面時,就只畫十七人,時有“學士只有十七人,不繪佞臣許敬宗”之說。。
畢榮九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創作此“十八學士登瀛洲”煙壺。觀此壺,上方畫城門墩,城墻上云霧盈繞,描繪“瀛洲”仙景之美。十七學士各騎驢上,同行于城門護城河前的曠地,畫工之精,難以盡述。
畢榮九另有一件“十八學士登瀛洲”鼻煙壺,作于癸丑年(1913),同樣也是只畫十七學士,由此可見其思考之嚴謹、用筆之規范。同樣,李克昌大師創作此題材時,也知其中之玄妙。
1913年畢榮九作《十八學士登瀛洲》鼻煙壺
3、岳尊峰捐贈中國陶瓷琉璃博物館畢榮九鼻煙壺
在中國(淄博)陶琉館也珍藏著一件畢榮九創作于1906年的內畫壺精品,由岳尊峰于2020年捐贈于中國陶琉館,并被陶琉館永久收藏。該內畫壺畫面布局精當,設色雅潤,山石犖確,房屋半掩,豐茂花樹應和著潺潺流水,無處不靜,卻有無處不透漏著山村的勃勃活力。壺體正上方有落款“子和大兄大人雅正,丙午杏月,榮九作?!弊髌繁4嫱暾?,畫面清晰,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及觀賞性。
2020年岳尊峰向中國陶琉博物館捐贈的畢榮九內畫壺
4、畢榮九兩件作“八仙祝壽”鼻煙壺
在鼻煙壺收藏界,瑪麗和莊智博是一對德高望重的收藏家夫婦,收藏鼻煙壺逾1700枚之多,涵蓋宮廷御用及文人珍玩之品,為當今最著名的鼻煙壺收藏家。他們曾收藏有畢榮九玻璃胎竹筆內畫《八仙祝壽》作品一件,作品正面為八仙及壽星人物,落有“子受二兄大人雅正”字樣,背面為《蘭亭集序》節選文字,落款時間為“辛丑”(1901年)。該內畫壺被陳韜《鑒識鼻煙壺》一書收錄。從落款時間及受贈人考慮,此鼻煙壺是畢榮九贈予京派內畫大師孟子受的。該鼻煙壺可證明畢榮九與北京內畫家們產生較為密切的聯系。
瑪麗與莊智博藏畢榮九《八仙祝壽》鼻煙壺
無獨有偶,岳尊峰亦存有一件畢榮九《八仙祝壽》鼻煙壺,該壺創作于1903年,其繪畫布局與上圖基本類同,八仙開臉技藝則更勝一籌。
1903年畢榮九作《八仙祝壽》鼻煙壺
5、仲三懇請畢榮九作“山水博古圖”內畫壺
岳尊峰另藏有畢榮九的博古鼻煙壺,壺體正面為山水人家圖案,上有“義三仁兄大人雅正 仲三贈”落款,背面是一博古盆景圖,落款為“畢榮九作”,此鼻煙壺據多位業界專家考證,應是北京葉仲三懇請畢榮九為其友人所作之物。二人一居京城,一居博山,相隔千里,在那個交通極不發達的年代,卻有著英雄惜英雄的內畫情結,因此該鼻煙壺作為畢榮九進京的一個見證,更有魯派內畫與京派內畫的締結姻緣。
葉仲三懇請畢榮九作《山水博古圖》內畫壺
6、畢榮九作“儒釋道三教對飲圖”鼻煙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對后世影響最大。經過隋唐時期的三教講論與融通,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經大致成型,明代以后,三教已經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三教的界限已經相對模糊,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交融的狀態。畢榮九在創作該鼻煙壺時,以儒生、和尚、道士人物形象代表了三教,以三人的對飲闡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
該壺畫面刻畫極為精細,道士的灑脫、儒生的文雅、和尚的活潑,旁立侍女削局束素,都表現的淋漓盡致。此壺開口后細觀,當年盛過鼻煙,內壁殘留鼻煙粉末,雖因年代久遠,個別人物畫面顏料有所脫落,但仍可窺見畢榮九畫功之精細。壺體反面圖畫為一“冬日送客圖”,蕭疏荒涼的背景下,人物神態安詳,衣著華麗異常,與蕭瑟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使人觀之絕無“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無限路迢迢”的惆悵,卻多了幾分“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的灑脫與感慨。
《儒釋道三教對飲圖》鼻煙壺
7、孫啟元藏畢榮九“通景山水”鼻煙壺
淄博市收藏家協會孫啟元二十多年前從淄博一古玩店收藏到一件品相絕佳的畢榮九通景山水鼻煙壺。據孫啟元回憶該鼻煙壺的來歷說:“原在1995年11月下旬,店主路過周村南營鄉和家村,有戶老房子,還住著人家,有位大約80歲左右的老大娘正做著針線活。說明來意后,老人家放下針線活,拿出了這件畢榮九的鼻煙壺。幾經商量,買下此壺。和大娘熟悉后,得知她家早時在周村做買賣,丈夫喜歡買煙壺把玩。后來,她又拿出了一件家傳的古玉器,因價格要的太高,最終也沒有談成?!贝藟卦?022年3月4日經中國內畫藝術大師錢延聲鑒定,錢延聲寫道:“畢榮九老前輩精品佳作,通景山水,精道!”此壺也是岳尊峰目前見到的唯一一件畢榮九通景內畫壺。畫面中,山石四掩,綠樹合圍,三三兩兩房屋隨意排列,使人觀之有黃鶯出谷、雞犬桑麻之感。
《 通景山水》鼻煙壺
8、畢榮九作套紅開光“官人物山水”鼻煙壺
套色鼻煙壺雕琢,北京人稱“套料鼻煙壺”,博山叫“刻花”。最初出現于清宮造辦處玻璃廠。以前北京玉匠生產這種產品是用腳蹬的舊式輪架,所用的磨具是各種帶梃的輪頭和頂軸。清同治九年(1870)前后,有北京刻花藝人晏鳳林、晏立孝來博山謀生,將此技術教給當了當地人李公正,李公正又教其弟李公平。自此,博山才有了刻花工藝。
該套紅開光人物鼻煙壺,經工匠雕琢開光,兩邊刻夔紋獸頭,畢榮九再用鐵砂涮里后竹筆作畫。壺體正面場景閑適,院墻內虬枝斜挑,假山剔透,一白面書生與一身材魁梧官人侃侃而談,旁有一女執壺倒酒,畫面動感十足。壺體背面為中國傳統山水畫面,氣勢恢宏,且又同時給人以恬靜之感。
套紅開光《官人物山水》鼻煙壺
9、畢榮九作套黑開光“尋隱者不遇”鼻煙壺
該壺正面為《尋隱者不遇》場景,鶴翁、童子皆神采飛揚,古松怪石、祥花瑞草更是把環境的幽致襯托地出神入化。其背面依然是傳統中國山水畫畫面,描繪的是深秋或初冬季節的場景。該畫面用筆極為繁瑣,不僅近景描摹細致,即使遠山雜樹仍舊做到形神兼備,可見畢榮九筆力之深。
套黑開光《尋隱者不遇》鼻煙壺
10、畢榮九作套黑回行紋“鴛鴦戲水”鼻煙壺
此白套黑料煙壺為畢榮九1904年作品,此壺由單邊紋式雕成環周的回形紋樣,雕刻技藝難度之大可見一斑。該壺在畫面選擇上也頗費心思。尤其是用竹筆皴染的鴛鴦雙棲的畫面,襯以田田荷葉、潔白荷花,把夏日的悠閑時光完美呈現出來。
畢榮九于1904年所作套黑回行紋《鴛鴦戲水》鼻煙壺
11、畢榮九作套黑雕雙夔紋獸頭“馬上封侯”鼻煙壺
該作品亦作于1904年。與畢榮九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該作品寓意更加明顯,直接取用古代吉慶題材“馬上封侯”為藍本。畫面中,金錢馬圓目大口,四蹄翻騰;猴兒穩坐馬背,一手抓住馬鬃,一手搭目遠望,動態十足。其背面則是一幅漁翁獨釣圖,楊柳依依,山水含潤,一翁靜坐船頭悠閑垂釣。兩幅畫面,一動一靜,頗有情趣。
套黑雕雙夔紋獸頭《馬上封侯》鼻煙壺
12、畢榮九作套黑開光“松鶴延年”鼻煙壺
此壺系畢榮九庚戍年(1910年)作品,以中國傳統吉慶題材松鶴延年為主題。松有傲霜斗雪之志,寓意長生;鶴被視出世之物,寓意高潔,二者結合,則有長壽安康、志節高尚之意。這種題材因寓意吉祥,在中國傳統藝術品中較為常見。其背面山水景觀亦是古代常見題材,不復贅言。
套黑開光《松鶴延年》鼻煙壺
13、畢榮九作“博古山水人物”鼻煙壺
博古即所有吉祥器物的統稱,其名來源于《宣和博古圖》一書。凡是在藝術品上裝飾鼎、尊、瓷瓶、玉件、雜寶、盆景等題材以及添加果蔬作為點綴紋樣,皆以博古名之,寓意清雅高潔。
該壺風格與前仲三懇請畢榮九作之壺風格相近。其背面為靜態山水畫面,近景處林蔭小道上,兩人騎驢前行,邊行邊談,動靜相宜。
白居易有詩曰:“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闭f的就是琉璃制品容易碎裂。該內畫壺因保存不當,致使其表面出現裂紋,但是沒有破裂,也可見清代琉璃的強韌性。
《博古山水人物》鼻煙壺
14、畢榮九作“松下對飲”鼻煙壺
畢榮九在創作該鼻煙壺時,把儒生、和尚、道士三教人物共聚一堂,三教之間的界限已是混和不清,以三人的對飲闡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畫面中,三人動作各異,但神態卻均極為舒適放松,再配以古松、石桌,呈現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畫面。
畢榮九以此為題材,是儒、佛、道合流的綜合反映,而其具體的表現,則為士人與僧道相交,恬不為怪,甚至引為風雅。
《松下對飲》鼻煙壺
15、畢榮九作“柳燕圖”鼻煙壺
該鼻煙壺以墨筆飛白法畫柳樹主干,柳枝在春風的吹拂下斜向一邊,疏疏的柳葉隨風搖擺。背景以淡墨描摹春風料峭的景況,幾只燕子輕盈飛翔,燕子雖僅以數筆畫出,但其姿態之優雅卻躍然于目。壺體背后山水畫面用筆極簡,韻味卻更加明顯,深得中國傳統山水畫之精髓。
《柳燕圖》鼻煙壺
16、畢榮九作“采藥遇仙山水”鼻煙壺
此壺來源于德國家族藏品,作于甲寅春月(1914年),畫工精練嫻熟,用筆老道,是畢榮九的精品。
壺正面兩位相貌文質的年青人結伴,持長鐮上山采藥,路遇一貌美仙姑正開山門窺視。二男子的驚奇、仙姑的嬌羞都在方寸之間被刻畫得淋漓盡致。虬曲古松上有祥云繚繞,周圍雜以鮮花瑞草,營造出了遠離塵世喧囂的仙境之美。該畫面與劉阮傳說的內容頗為相近,劉義慶《幽明錄》中記載,漢明帝永平五年,會稽郡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采藥﹐遇兩麗質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為婿。阮肇又被稱為阮郎,后亦借指與麗人結緣的男子。
壺體另一面在動靜處理上也極為巧妙,在山樹房屋大背景的襯托下,貼水低飛的鳥和撐桿劃船的船夫、盤座回頭觀望的船客卻將整個畫面賦予了極大的動態,頗有古人“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意境。
《采藥遇仙山水》鼻煙壺
17、路長存藏畢榮九“仿長白山人筆法人物”鼻煙壺
該壺系路長存先生于上世紀60年代所得,此后在收藏達半個多世紀后轉于岳尊峰。路長存為魯中地區著名書法家、古玩收藏家,他學識淵博、平易近?,在書畫古玩領域涉獵?泛,造詣較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輩。
此壺與《采藥遇仙山水》壺正好是姊妹壺,壺中畫其中一男子因愛慕仙姑,手持長鐮獨自上山采花求遇仙姑。爛漫春光中,男子刻意穿著紅袍,外套灰藍開肩,頭扎紅球,把寫的書信交給仙姑后,自己卻心怦怦跳地側坐在一旁。仙姑手持書信,正在輕聲品讀,腳下花籃中男子已為女子采滿鮮花。整個畫面透漏著春山暖日和風的氣息。
《仿長白山人筆法人物》鼻煙壺
歷史的迷人之處就在于她的不可知性,已經被定義和定性了的事件,卻往往隨著新的發現一次次被推翻或被重新解構。正是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我們逼近了歷史的真相,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二十多年來,岳尊峰一直致力于畢榮九史料的挖掘;致力于畢榮九作品的搜集。在提升了自身素養、保存了藝術珍品的同時,也給我們最大程度還原了畢榮九的相關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我們不僅可以較為系統地欣賞畢榮九鬼斧神工的技藝,更可以感受一代又一代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守望者”的良知和擔當。
對岳尊峰而言,這種“守望者”的身份當與其事業相始終,或如岳尊峰自己所言:“對事業的熱愛,知其所起,忠于一生!”
來源:博山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