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技藝 自成一家
以刀代筆,鐫刻深淺有度,刀刀過后,瓷釉被層層剝離,凹凸有致。賦色后,刻去的部分呈現亞光,與未刻瓷面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呈現出一番精美絕倫的景象。18日,記者初次見到董善習,他正用鉆石刀在16寸的骨質瓷瓶上刻畫。
在他的工作室內,陳列著許多件已刻好的陶瓷瓶、盤、壁畫等工藝品,其中多以花鳥、梅花、動物為主??檀勺髌穭側岵?相得益彰。如他的作品《王者》,樹叢之間,兩只東北虎矗立其中,一只雙耳豎起,警覺四周,另一只踱步而行,虎視眈眈。兩虎體態壯碩,毛發紋路清晰,虎掌厚實有力,更增添了虎嘯山林的威猛氣勢。
董善習說,一件作品的完成,需經過挑選器型、題材構思、畫面落稿、鐫刻刀法、賦色等多項流程。特別是"刻瓷彩烤"新工藝,瓷器材質較硬,但釉面光滑,力量輕了,打滑。力量重了,往往能把釉面敲裂,入窯燒花,溫度不適,瓷瓶炸裂,就會前功盡棄。"刻瓷講究耐心,眼力、精力、手力需融匯交織,一并用力。"董善習說,這也是陶瓷藝術的價值、魅力所在。
在陶瓷工藝界內,董善習的作品能夠脫穎而出,得益于他的風格特色——刻瓷與肌理繪畫結合。在眾多刻瓷藝術家中,董善習是少有能夠突發奇想,善于創新的刻瓷人。他將原來用在繪畫上的"肌理"畫法借鑒在刻瓷上,通過掌控顏料的流動與滲化,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紋理效果,從線條到色彩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及可變性使刻瓷上的顏色能夠自然流動,現代感十足。
從接觸陶瓷藝術至今,已有40多個年頭,致力于陶瓷藝術創作的董善習先后有50多件作品在省級以上展評中獲獎。2004年,董善習首次將刻瓷技藝運用在瓷磚上,創作出長1.8米,寬1.2米的《紅梅報春圖》屏風,獲得全國刻瓷工藝大賽評比金獎,名噪一時。2009年,作品《王者》獲得全國陶瓷琉璃藝術評比金獎,2010年《貴妃圖》獲得山東省工藝美術展評特等獎。
一生瓷緣 興趣使然
董善習在刻瓷藝術上的成就,源于他扎實的功底和源源不斷的創新理念。中學時期,董善習就擅于美術繪畫,經常參加業余美術小組培訓。此后,在山東藝術學院國畫教授徐金提的指導下,他逐漸開悟,對國畫藝術有了系統的認識和理解。
1972年,董善習被分配到淄博瓷廠工作,從此踏上陶瓷藝術之路。剛進廠,他便開始學習彩繪瓷藝,基于國畫功底,入門很快。沒過多久,他就被派往景德鎮學習青花技藝。半年的學習時間里,不光掌握了青花裝飾技藝,更被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思想、工藝感染,對陶瓷藝術愛得如癡如醉。
1977年,董善習參加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山東舉辦的陶瓷培訓班。1984年又去中央工藝美院進修,學習陶瓷裝飾設計。"在廠里是以點帶面的學習方式,老師給你一幅圖,就去一旁臨摹,畫得不好,再改,基本功雖好,但創新能力差。"董善習告訴記者,在院校,卻是以面到點的方式,知識面廣,思維碰撞多,想法新奇。在實踐和藝術理論的結合下,董善習的陶瓷藝術天賦逐漸顯現。
上世紀七十年代,淄博興起刻瓷藝術,當時還在做彩繪畫青花的董善習看到刻瓷工藝后,連聲贊嘆,便求藝于淄博刻瓷藝術的領航人張明文、李梓源老師學習刻瓷。白天學藝,晚上練習,很快就掌握了各項技法。
到了八十年代,刻瓷工藝大行其道,董善習作為山東省政府組織的經貿團成員先后赴澳大利亞、韓國舉辦刻瓷藝術展,現場制作陶瓷藝術品。
1999年,因國有企業改制,工作了30多年的淄博瓷廠破產。接近50歲的董善習帶著五六個下崗職工一起在當地成立了一間工作室,一心做陶藝。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升溫,掀起了淄博刻瓷發展浪潮,并逐步成為淄博的招牌產品。據董善習回憶,淄博許多陶瓷廠破產后,大部分陶瓷藝術師都拿起錘子,專做刻瓷。如此一來,淄博刻瓷工藝逐漸走向成熟,享譽國內外。
作品新穎 獨辟蹊徑
在一屆博覽會中,有位參觀的老先生跟董善習說,他收藏的一件刻瓷作品有掉色跡象,這引起了董善習的關注。
中國刻瓷藝術已有300年歷史,早期使用的賦色顏料主要以墨汁、國畫顏料為主,現在很少使用。后來改用油畫顏料,這種傳統賦色方式,如果長時間保存不當,會出現變色或掉色問題。
2012年,董善習和山東硅院研究人員共同研創了"刻瓷烤彩"新工藝。即刻瓷作品鐫刻后使用陶瓷顏料賦色,再經過800度的高溫燒制,作品可不怕水、不怕擦、不掉色,可使刻瓷工藝品"永葆青春"。在第十二屆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上,此工藝榮獲金獎,還被專家贊為"刻瓷300年來一次質的飛躍"。
董善習說,刻瓷是一項集繪畫、書法、鐫刻為一體的綜合性陶瓷裝飾藝術,發展前景廣闊。淄博目前從事刻瓷的藝術家達到上千人,其中國家級大師8位,省級大師35位。
淄博刻瓷隊伍在逐步擴大的同時,人員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從業人員大都以學徒工為主,而現在院校畢業的學生逐漸增多。"分析原因,董善習講到,在淄博刻瓷發展的短短40余年內,一件工藝品就從最初的上百元,漲到如今的幾千元甚至幾十萬元的價格,升值空間巨大,帶來的經濟效益也不可忽視?!?/p>
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員的參與,讓心胸博大的董善習頗感欣慰。"這些學生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年齡小,受得禁錮和束縛就少,思維活躍,敢想敢干,會給陶瓷、刻瓷藝術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只要刻苦鉆研,耐得住寂寞,一定會有大的成就。"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山東省陶瓷協會會長葛春平告訴記者,現在正是這些大師創作的黃金時期,鼎盛時期。同時,這些藝術家還要不斷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開拓新的工藝領域,在尋求自身突破的同時,把淄博刻瓷推上新的臺階。(本文原刊于2014.04.30大眾日報)